在购买商品房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所购房屋的面积与实际可居住的面积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摊面积的存在。公摊面积是指在一栋建筑内,所有业主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区域所占的建筑面积。在不同楼层的商品房中,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也存在差异。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公摊面积不仅影响到居住的舒适度,还直接关系到购房者的经济利益,换算成现金后可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一、公摊面积的定义
公摊面积是指一套商品房中,业主共同分担的公共建筑面积,它包括楼梯间、电梯井、公共走廊、变电室、共用墙体、公共门厅等区域。这些区域的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相加,构成了商品房的总建筑面积。无论是多层住宅还是高层住宅,公摊面积都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情况下,公摊面积越大,得房率就越低,反之亦然。得房率是指实际可使用面积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公摊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购房时,了解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是每位购房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不同楼层的公摊面积计算
公摊面积的计算在不同楼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七层以下的住宅中,公摊率通常在7%到12%之间。这部分的公摊面积包括外墙水平投影的二分之一、楼梯间及为住户提供服务的物业管理用房(如热交换站、水泵房、配电室等),通常占房屋建筑面积的13%到18%。在此范围内,室内的层高分为净高和层高,通常情况下,净高约为2.65米到2.7米,而层高则在2.8米左右。如果室内层高超过4.7米,则需按照两层计算室内面积。
而在七层至十一层的住宅中,公摊率一般在10%到16%之间。此类住宅通常被称为小高层,其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值取决于楼盘的具体情况。例如,在没有地下设备用房、底层没有商铺的情况下,小高层的公摊系数通常在10%到15%之间。如果是带电梯的小高层住宅,公摊系数则上升到15%到20%之间。根据相关规定,七层以上的住宅必须配备电梯,这也使得小高层住宅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公摊面积有所增加。
对于十二层至三十层的高层住宅,公摊率则更高,通常在14%到24%之间。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较大,主要是由于多层建筑的楼梯高度、电梯及电梯前室的占用、以及安全通道楼梯和各种管道井等公用设施的存在。这些因素使得高层建筑的公摊面积显著高于低层建筑。因此,当购房者考虑购买高层住宅时,必须充分了解其公摊面积的具体情况,以便做出合理的购房决策。
总的来说,公摊面积的计算是购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楼层的公摊面积计算差异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得房率和经济利益。在选择商品房时,购房者不仅要关注房屋的外观和地段,还应仔细了解公摊面积的相关信息,以确保做出明智的购房决定。
更多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