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多少属于正常范围
公摊面积在1%~25%之间是属于正常范围。根据住宅类型的不同,公摊面积也有所差异。
不同住宅类型的公摊面积范围
对于多层住宅来说,公摊面积一般在10%~15%之间,即14-21平方米。普通小高层(7-11层)的公摊系数也在这个范围内,而带电梯的小高层的公摊系数则略高,通常在15%~20%之间。而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则会更大一些,一般在20%~25%之间,也就是说对于一个140平方米的房子,公摊面积可以达到28-35平方米。
别墅类的公摊面积相对较小,一般在1%~8%之间。
公摊面积的构成
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组成。而公用建筑面积则包括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也算在公摊面积之内。
简而言之,公摊系数的大小与公共空间以及走廊、过道等的数量有关。如果公共空间和走廊等比较多,那么公摊系数就会相应增大。
公摊面积对购房的影响
首先,公摊面积小的房子购房成本较低,支付的公摊费用也较少,得房率较高。一般来说,公共设施、走廊和过道等越多,公摊面积就会越大,因此塔楼的公摊面积往往比板楼大。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购买板楼。
然而,公摊面积小也会对居住舒适度产生影响。一些小区为了降低公摊面积,可能会牺牲小区的品质,比如减少电梯数量,使公共楼道和过道变得狭窄和阴暗,从而影响居住品质。
另一方面,公摊面积大的房子购房成本较高。开发商会在小区内打造更多的配套设施,包括电梯井、楼梯间和设备间等。公摊面积越大,套内面积就越小,得房率就会降低,无形中增加了购房成本。毕竟,公摊面积也需要缴纳物业费。
更多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