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断舍离打扫方法
家庭断舍离是指通过扔掉不需要的物品,整理和清理家庭空间,达到减少物品拥有量、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家庭断舍离的打扫方法。
每天5分钟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整理,那就从每天5分钟开始,慢慢地,你会发现整理的意义,并且开始变得有动力。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整理一小部分区域,可以逐渐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和态度。
每天处理一件物品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每天强迫自己处理掉一件你认为家里没用的东西,那么一年可以清理365件。等你得心应手了,你还可以增加到一天2件,加快整理的进展。
创建整理清单
当你开始整理一个区域时,你可以提前创建一个整理的清单,列出需要整理的物品和步骤。这样可以让整理过程更有条理,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计划和安排时间。
捐赠你的物品
当你真的不舍得丢东西的时候,不妨将一些你舍不得丢但又用不上的东西清理出来,捐赠或者二手卖掉。比起放在衣柜里吃灰,这样处理才是发挥它们更大的价值。
拍摄对比照片
一开始整理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某一块小区域。整理之前先拍照,等你清理完以后再拍照对比。当你看到家里变得越来越整洁越来越好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向亲朋好友求助
让朋友或者家人去你家看看,让他们给你一些整理和断舍离的建议。人多主意多,或许能给予你更好的整理思路,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家庭断舍离。
物品分类分区域放置
将家里的物品按品类区分放置,在整理的过程中,你对这些用品肯定会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那么,下次买东西时,你就会知道家里的存货数量以及有没有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会思考有没有必要再买。
断舍离的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断舍离就是扔扔扔
有人说断舍离的核心就是扔东西,扔得越多越好,让家里看起来空无一物才能实现大家所谓的极简生活。其实,断舍离的核心是实现自我和物品之间的平衡,寻找让自己更舒适的生活方式。扔东西只是其中的一环,而不代表扔东西就可以实现断舍离。
我们需要转换思维,不要想自己会失去什么,而是想一想自己会使用到什么。留下来的物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一定是自己当下可以用得上的物品,才可以维持自己和物品之间的良好的平衡,形成极简的生活模式。
误区二:断舍离等于不买东西
很多人强调,断舍离就是低欲望,断舍离等于不买东西。然而,消费欲望每一个人都有,看到好看的,我们也想要,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不妨在有这种想法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能不能负担得起?会不会经常使用到?如果两种都是肯定的答案,那么买回家也无伤大雅。
断舍离并不意味着不买东西,而是要正视自己的消费欲望,理性地判断需要和不需要,避免盲目购物和浪费资源。
更多相关百科